微信二维码
从民企到外企转型之体验
发布时间:2018.04.18 13:15    作者:李霁(微信洛清, ID: 12201479)

作者:谢峰,微信名“寒塘鹤影”,目前就职于一家跨国医药公司,负责该公司中国区的法律以及合规事务。


微信图片_20180418131613.jpg


编者按:去年谢律师在这个平台上与我们分享了“从合资企业到民营企业的转型之体验”,此后在外资企业最风光的时候,因为外资收购内资,谢律师又进一步转型成为了外资企业的法务。这十几年光景,外资企业培养了一代企业法务,让我们共同缅怀这段宝贵的成长经历。

从初进民企时的惊慌失措与惶恐不安,慢慢地我开始适应了民企的工作节奏与方式。在烟气缭绕的会议室,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我逐渐开始适应、融入进而如鱼得水,依靠着收款的业绩(当时很多民企的法务似乎只能干这些活),取得了老板和总经理的信任,尽管依然属于财务部的小配角,但混得还算有声有色,甚至期望着有朝一日可以转到业务部门去挣钱。但好花毕竟不长开,终于老板决定要把公司出售套现了。

接盘的是一家具有全球视角的如假包换外资企业,一家美资多元化集团。该公司坐落于繁华得让人窒息的上海香港新世界广场,产品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均定位高端、宣传手册中的黑白老照片叙述着它悠久的历史,以下就简称为E公司吧。与E公司的初次接触是在尽职调查的访谈,作为该民营企业唯一的法务,自然是当仁不让的配合尽职调查的工作组成员。这次尽职调查让我感慨颇深:首先我发现原来同是人类,外企人仿佛生活在另外一个星球:他们衣冠楚楚、谈吐不俗,谦谦有礼之间透露着冷漠与傲骄;他们说话间夹杂着我似懂非懂的英文,又不好意思打断去问是什么意思;他们在席间谈论的国外的生活与工作对我来说是雾里看花;他们写在问卷里的英文根本读不懂,当然中文也是写得不明就里;他们喜欢写英文邮件,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简单的回复一个OK,无论收件人或者被抄送者中有外国人或者全部都是中国人。其次他们的工作方法是严格而细致的,首先从尽职调查问卷上就可以看出来,每一个点都是面面俱到,问得仔细而透彻;然后就是合同,合同中的语言表达细腻而精准,格式漂亮且优雅,篇幅当然也是冗长而让人抓狂。最后就是严格的档案管理,他们总是很有条理地将各种文件以及信息准确归档,然后可以在某一个满是帖条的文件夹里很快地找到你需要的文件。

收购顺利完成后,就是integration了。是走是留、前途是渺茫还是充满希望,大家都怀着一样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命运的裁决。我天真地以为,是否能够融入外资文化以及工作流程与方法并获得大家的认可才是决定前途的关键因素。当然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主要是你也许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乾”卦里面就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当一群有着与你完全不一样的经历和背景的人来考察你是否是他们所中意的人才时,所面临的境况便可想而知了。原来在民企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开了,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几年后,除了那幢办公楼还矗立着,往来于这办公楼里面的人几乎都是新面孔,有时在厂区里面走一圈,颇有物是人非之感。

慢慢地,我也习惯了不用工作打卡;习惯了与同事们的对话中也夹杂着半生不熟的英文,用“morning”替代了“早上好”;不说“我不管”而是说“我不care”;不是说“业绩”而是代之以“performance”,不说“想法”而说“idea”;也逐渐地学会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包括电话/视频会议在内的通讯工具;工资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在把常州工厂纳入当时E公司的工资体系之后,HR发现因为差距太大而不得不进行调整;审查英文合同也是驾轻就熟,数年后,当我拿起我当年看过的英文合同,感慨当时真的在一片懵懂中有勇气去审查英文合同并且出具了多么幼稚可笑的法律意见。

十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仍然在欧美系的外企工作,虽然企业受着流程冗长、政策僵化、人情冷漠以及急功近利的批评,但大部分的外企制度齐备、严守着合规与合法的底线;有着优质的产品和光荣的历史;对于员工的关怀依然写在企业文化和价值体系里面并在各种层面展现着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外企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并且为很多国企与民企所模仿,但现在却在国企与民企的凌厉攻势下显得很弱势,尤其是现在的外企依然还戴着镣铐在艰难地与国企与民企竞争。在政府眼里,他们带着原罪,管理或者惩罚他们有着民族自豪以及正义感;在竞争者眼里,虽然产品好,但他们冥顽不化,决策缓慢,受限太多,竞争者可以做的很多捷径的事情他们都不能做;员工也并非个个满意,在很多民企的员工在为自己的基本权益而斗争时,外企中的个别员工却在利用着外企的善意与合规,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伤害着一度培养他们的企业。

近来有些文章感慨着外企已经是昨天黄花,风光不在。诚然,在一些领域,无论是待遇、技术还是管理,一些优秀的国企以及民企已经追赶并超越了外企;一些领域的外企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四面楚歌,难以维系,撤出中国者也比比皆是。但不认否认的是,一些卓越的外企所代表的文化以及价值观仍然充满生命力,同时,他们产品与技术依旧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在笔者所在的医药行业更是如此。与当年我初入外企时体验的惶恐以及满怀希翼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外企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正在加入民企。人才的流通让这两种企业之间不再互为沟壑、画地为牢,自然对于企业管理与文化差异的错愕感也就不会再有了。

那一段经历已经渐行渐远,但它依然能够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体悟职业生涯,这些经历将激励我砥砺前行。


Copyright ©2022 上海众律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8004454号-2

  • 首页
  • 联系
  •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