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霁(微信洛清, ID: 12201479),清华法学院本科,Columbia法学院硕士,中国/美国纽约州律师,先后在君合与Linklaters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于2014年转型为法律猎头,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
最近碰到不少在律所的律师,因为各种原因,想要转到公司做法务。由于公司和律所的工作环境不一样,工作方式方法不一样,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不少律师带着看律所机会的心态来看公司法务的机会,并不完全了解这个市场对法务人才的供需关系,导致自己主动放弃了不少好机会而不自知。希望看过这篇文章后,大家不再需要通过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来了解这个市场。
候选人认为:我很优秀,应该是公司最想招的人才
不少在律所做了N年的律师,在看机会的时候,会带着这样的优越感。当年我在转法务的时候,也这么误解过自己的竞争实力。这些优越感并不是凭空而来,毕竟这些知名的外资和内资所的律师,曾经在国内外的名校毕业,经过竞争激烈的应聘,在最好的律所工作,高强度地工作了N年,工作中是一把好手,有这优秀的履历:直接带团队、直接面对客户,close各种大案子。
到了中高年级律师后,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这些优秀的律师开始考虑转公司法务,不希望工作是自己的全部,希望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因为能干,转公司法务的时候,觉得法务工作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有什么是自己没有见过的。何况自己那么有学习能力,法律在各个行业都是相通的,只要是自己想要学,只要是自己有心去学,只要公司给自己几个月的时间去学习去适应,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但公司的逻辑是:不求最优秀,但求最适合的
我在工作当中,也碰到过少数持有上述精英论调的公司。按照这种心态招人的公司的确存在,但占比非常小。而且以这种思路招人,代价高昂,竞争也非常激烈。
事实上,根据现在的行情,大部分的公司招法务,往往不是招聘最优秀的人才,而是最合适的。那什么是最合适的人才呢?有人说就是符合老板的喜好,这个论断自然没错,但老板凭什么喜欢某个候选人呢?公司/老板在面试时,需要考量的,不仅仅是和候选人的chemistry, 还包括不少其他因素,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不能超出公司的预算!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有提过公司要开一个Headcount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任何一个层面的法务总监想要一个人头就可以有的,而且法务部的预算也是在平衡公司其他部门的预算之后,才能决定的,不是公司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说了算的。换句话说,某个法务职位的预算一旦确定了,就很难再改(超)预算。所以公司只能在即有的预算内,招聘一个相对理想的人才,如果候选人的预期超过公司可以承受的预算,那么再优秀再讨老板喜欢的候选人,公司也是招不起的。所以所谓适合的候选人,首先得符合公司的预算,公司只能在适合预算的候选人中,寻找符合公司其它具体要求的律师。
“最适合的”还代表和团队之间的默契。对于有经验的公司和团队领导而言,候选人不仅应该和团队领导有chemistry,也需要和团队有synergy。有些候选人觉得自己的能力足够胜任求职的工作,但实践中并没有顺利走完面试流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和这个职位的团队有关。有可能,在主观上,候选人在面试的时候,过分强调自己做了什么,并没有强调和现有的团队一起做了什么,无法让面试官预期到候选人有过关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可能,在客观上,虽然候选人的预期并没有超出公司的预算,但横向比较其他团队成员,相对于候选人的资历,其收入已经实质超出了其他团队成员,出于团队稳定性的考虑,法务总监也很可能选择淘汰候选人。所以,我们经常说,面试有很多偶然性,你是否会成为那个”最适合的”人选,不仅有自身的努力,也有不少机缘巧合。
除此之外,所谓“最适合的”还包括最符合公司的设想,比如公司预期的法务工作资历、拥有相关的行业经验;中年级的职位希望候选人能接地气、干好本职工作;资深法务职位希望候选人能有和业务高层直接合作的经验、甚至带团队的经验等等。
所以在公司法务职场上,没有最优秀,只有最合适,这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律师的“出身论”,各种背景的候选人都有可能成为最适合公司的候选人,这或许也是一个利好消息。为此,各位法务有足够的理由,在任何阶段不放弃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努力。希望以此和大家共勉。
Copyright ©2022 上海众律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8004454号-2